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不伴有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一般表现为行为受原始欲望所驱使,知行脱节,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羞愧、自责和责任感。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是各类人格障碍的突出特征。
除人格障碍外,还有人格缺陷问题。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者说是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人敌视、暴躁冲动、破坏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它们不仅影响活动效率、妨碍正常人际关系,而且也会给人生蒙上一层消极的阴影,如不及时矫正与治疗,会发展为各种人格障碍。人格缺陷比人格障碍的人数更多,在青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它的形成与童年、少年期的家庭环境、个人经历、认识结构偏颇等有关。在青年期如得到适当的教育与治疗,尚可矫正。
自我调适的方法 青年学生要克服心理障碍,走上健康人格之路,需要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主要就是: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自我分析,就是自己对自己,特别是对本人性格的基本认识,这种分析要客观,恰到好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始终保持一种比较合乎实际的水平。 自我评价,就是自己给自己"定格",根据分析为自己"打分",打分要准确、要公正,当然也要参照别人的评价,但重要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即有自知之明。 自我教育,又分为自省、自警和自砺。自省,就是回忆、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性格、面貌,总结优点,发现缺点,从而不断上进;自警,就是要经常给自己以警示、提醒,自我警戒,自我约束;自砺,即自我砥砺,也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磨练,锻炼意志品质。 除了上述的方法而外,还需要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节,比如,负性情绪的消除,通过疏泄、转移、升华、反思等"排忧解难";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建立和谐的生活空间;通过积极的放松,消除紧张与焦虑,并且注重动用心理治疗中的相应方法,摆脱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塑造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健康的人格,甚至可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常态的人格。在这大千世界里,人格的障碍、人格的缺陷确也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使美好的人生陷入了误区,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因为这种误区是人生的障碍,更是成才的大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