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透视“偷菜
内容提要:
根据时下很流行的“偷菜”游戏,作出相关的心理学分析。“偷菜”游戏为什么会如此盛行,以及从这个游戏当中可以看出存在哪些心理学现象以及哪些社会问题,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当下的心理学专家作出相关分析。
关键词:
偷菜 焦虑 心理需求
引言:
选择“偷菜”这个题目,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游戏,已经引发一种社会现象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本人想通过本篇文章对这种现象作出的心理学分析让爱好这种游戏以及更多的人了解并看到这种现象背后的很多问题,以及提醒并忠告沉迷于此游戏的人。
正文:
时下,兴起了一种QQ游戏——“种菜、偷菜”。游戏的大概情形就是在自己的农场里种蔬菜,根据等级可以种萝卜、白菜、玉米、水果、鲜花等等,收获后可以卖出,累计积分,提升等级。最吸引游戏者的是可以偷别人的菜,据为己有,以致于有些游戏者早晨三四点起来偷别人的菜,乐此不疲;甚至有人只偷不种,做劫掠游戏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此现象作简略分析:
中国文化五千年,农业占据绝对地位。中国是农业大国,毋庸置疑。因此,国人对农业有一份割之不舍得情结。萝卜、白菜、土豆、治虫、收割……这些东西对我们多么亲切,风行这种游戏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是一种心理效应。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成年以后如若固着于某种物体的特殊心理以致形成癖好或神经症,有可能是其童年某一时段性心理发展的不健全所致。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五个阶段来看①,比如,烟瘾者,乃是在口腔期发展不良或是没得到相应的满足所造成的原因。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自我(快乐原则)本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②。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个体“本我”快乐原则的行为表现。以弗氏的三个心理意识来论,偷盗,在意识状态下是不允许的,因为它不符合道德和法律。理智对其长久的控制,这种欲念已沉入潜意识永远不得翻身。当游戏者在虚拟的世界里体验到可以释放这种毫无理由占据别人财物而不受惩罚的这种本能欲望时,自然的就会喜欢上它;并且,当自己的积分越来越高,其虚荣心也就越得到满足。
“偷菜”游戏为何会如此盛行?从心理学分析来看,它满足现代人的诸多心理需求:
㈠满足随性玩乐的天性
偷菜不像魔兽等游戏那样复杂、血腥,操作起来简单易学,玩起来轻松自在。只需动动鼠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升级和“加薪”。想什么时候玩,就什么时候玩,极大地满足了人们随性玩乐的天性。而在等待庄稼成熟时的那份兴奋期待,对长期伏案工作或者紧张工作的人来说,确实可以释放压力,获得片刻的轻松与休息。
㈡ 满足人们极大占有欲
人的占有欲是最难见底的,正所谓欲壑难填。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老老实实地种菜并不诱人,诱人的是一个“偷”字。偷菜以一种无须问罪的方式满足了人的占有欲,偷得越多占有得越多,心理上的满足感越强。偷菜得到的金币比现实中容易得多,让人觉得占有欲的实现也比现实生活中轻松得多。
㈢ 满足不劳而获的心理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想不劳而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不劳而获,在现实里是要受到理智限制和法律约束的,而在游戏里却可无拘无束地实现。生活中,即便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也不一定能有回报。而种菜、偷菜,只需要付出一点点时间即有收获
㈣ 满足回归自然的渴望
回归自然、向往田园是人们现在追逐的一个潮流,偷菜的过程正是养眼的过程,不同的菜地里种的不同植物,有蔬菜有水果还有花卉,到众多网友地里一边寻找可偷摘的机会,一边欣赏品种多样的植物,在伸手采摘的过程中也享受到一种走进大自然的愉悦和庄稼丰收的乐趣。
㈤充实寂寞的精神生活
心理空虚的人、离退休的老人、闲赋在家的主妇等,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心理寄托,甚至备感孤单、寂寞,以此来打发一些闲暇的时光。特别是老人的休闲活动有限,缺乏感十分强烈,于是通过这种网络游戏来填补。
㈥ 满足社交的情感需求
偷菜成了一部分人的社交手段,比如有些人还帮爱睡懒觉或过于忙碌的“闺蜜”打理菜地,不仅增加自己的经验值,同时也增进了彼此感情。在一些社交场合,大家只要提到“偷菜”就有了共同的话题,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谈工作时也更自然轻松。
针对白领们的“偷菜”热,心理咨询师表示,现代都市中,白领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借助网络游戏,可以将现实中的压力、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通过“偷”安全地发泄。作为成年玩家玩游戏应有限度,学会适当娱乐,空闲时间可以多亲近大自然,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一些青少年玩家,因为经常受到各方面的约束和管教,而且这个年龄段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要尽量少玩此类游戏,提防潜移默化的影响,荒废学业甚至发生不良行为。
心理咨询师的分析不无道理,沉迷“偷菜”就是白领们减轻压力、纾解焦虑的一种方式。问题是,当下社会中,难道真的是“越精英,越焦虑”?除了白领,其他人群就没有压力了吗?显然不是。其实现在喜欢“偷菜”的,远非白领一个群体。我就听不止一位大学生和失业女工讲述她怎样在清晨两三点起床,去别人园地里“偷菜”的经验。那种狂热让人困惑,也耐人寻味。
可以说,当前中国人的焦虑情绪已弥漫于社会各个阶层,“偷菜”狂热中反映的,正是一种社会性焦虑。所谓“社会性焦虑”, 社会性的焦虑特属于某些社会或时代,它是一种广泛的心神不安和精神不定,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焦虑,它不会轻易消退,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人们所焦虑的对象或有不同,但在其性质和内容上又存在着一些共性③。“社会性焦虑”中,个体焦虑的具体内容未必相同,但合而观之,又有某些共性,细加分析,常常能够从中看到社会的病灶。
我们为什么焦虑?未毕业的大学生忧虑就业,已就业的大学生为一间自己的屋子黯然神伤,小摊贩为守住他的摊子而费尽心机,蓝领担心裁员,矿工为安全而惴惴,高强度的工作使白领憔悴。就是相对强势的一些群体,如“先富起来”的人们起初担心“原罪”,后来又害怕“仇富”,城管时刻处在舆论风波的中心,官员也据说成了一个危险系数最高的行业……
透过这些焦虑的纷乱表象,一个实质问题已经呼之欲出。当代人之所以焦虑,就因为缺乏对生活安宁、稳定的一种预期。目前生活尚不安宁、稳定的人群,忧虑自己的未来,而一些看似安宁、稳定的人群,又在担心自己得到的东西会不会持久。
社会性焦虑的危害显而易见。在社会性焦虑弥漫的地方,成员对社会的认同感降低,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随之加剧,整个社会的合作程度无法提高。
怎样缓解社会性焦虑?针对“偷菜”热,专家提供了一个“药方”,叫做“融入生活”,“投身社会现实,融入社会群体,走出狭隘的交际圈”。只要我们明了沉迷“偷菜”实为社会性焦虑,就会对专家的这个方子嗤之以鼻。很简单,如果社会提供给你的本就是一种让你没法不焦虑的生活,要想缓解焦虑,“融入生活”岂非适得其反?
一个人的焦虑是心理问题,不同阶层共同焦虑是社会性焦虑,社会性焦虑是社会问题,它无法靠几句心理暗示就获得解决。
社会性焦虑并非中国独有,已迈入现代化的国家中,社会性焦虑在社会转型期也曾几度泛起。别人的经验或许可资参照。关键在于建立成熟、透明的规则,规则具备普适性,整个社会围绕规则运行。面对规则,任何人、任何群体预先都知道,他能得到什么,不能得到什么,对未来前景的把握实际上在他自己,而非不可控的力量手里,这样,对生活安宁、稳定的预期建立起来,“社会性焦虑”也就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①《人格心理学》 郑雪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②《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社会焦虑》 作者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