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孟非自称“宅男”。一有休假,他就可以在家几天几夜不出门。有时是为了准备一些资格考试,有时则纯粹在网上聊天打游戏。早晨,母亲上班前为他准备好饭菜,中午自己热一下,如果母亲没空做饭,他就叫外卖或吃方便面对付。他的最高纪录是连续在家“宅”了五天。“上班和客户斗智斗勇已经很累了,有时间宁愿呆在家里,享受一下休闲生活。”选择“宅”,孟非的理由很简单。
大学生小兰也是一名“宅女”。爱好文学的她经常“宅”在宿舍里看影视剧、写小说。“要不是洗澡要出宿舍楼,我真不知道能呆多久。”甚至近在咫尺的食堂她都懒得去,学校附近的几家外卖店早已吃了个遍。“宅着就不用和别人接触,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小兰这样说。
不少“宅男”、“宅女”甚至理所当然做起了“啃老族”,他们不上班、无收入,靠父母工资维持基本生活,平时生活内容不外乎网络、漫画、游戏。
心理医生表示,对于利用假期偶尔“宅”一下、不影响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上班族或上学族来说,家长和社会应冷静对待,不必过于担忧。对于那些长期‘宅’在家中足不出户的,则应求助于心理治疗。
心理专家分析认为,“宅”现象大多发生在“80后”一代,他们大多生活在父母庇护下,缺乏目标动力和责任感,对他人和社会也缺乏兴趣。专家指出,帮助青少年解决“宅”的问题,关键在家庭。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建立与子女的“借贷”计划,有选择地帮助孩子恢复社会交往,尤其是与同辈之间的交往等,逐渐改变孩子“宅”在家中的不良习惯。此外,青少年也应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生理成人”之后逐渐走向“心理成人”。
有不少社会学专家都对“宅人族”进行过研究,在专家们看来,俊男美女们都成了“宅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压力太大。
在网络发达的年代,人的交际圈子看似变大,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多数人根本没有机会认识新朋友。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沉迷或寄情于各种事物,开始变得理想缺失。
这些年轻白领在白天或工作日里,或精明能干或绞尽脑汁或疲于奔命。但在夜晚或节假日里,则足不出户,懒得像猫,独享一方“宅人”天地。这是现代人应对压力的一种表现,也不失为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
对“宅人族”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句话早已过时,在网络、动漫的虚拟世界中,就可以满足自己诸多的现实和梦想,比如,爱情,房子,工作。而那些现实中令人头疼的问题,还是放放再说吧。
不过,虽然“宅人族”们怡然自得,但社会学专家指出,长期缺乏与人交往,会导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因此,宅男宅女们还是要多出去走走,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在不断地与人交往过程中提升自信,认识到自我存在的地位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