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挂号
中心首页 中心介绍 新闻动态 咨询快照 心理专家 咨询指南 健康知识 咨询留言 企业EAP 教育培训
焦虑 强迫 恐怖 神经衰弱 歇斯底里 性心理 抑郁 危机干预 疑病 人格障碍
我不想长大-成都心理咨询
成都情感驿站   2010-09-29 11:59:46 作者:罗天凡 来源:成都心理咨询 文字大小:[][][]

        现代生活中,扮嫩是一种时尚,扮嫩的确可以有减龄的功效。看起来年轻了,自然就漂亮了,人也跟着自信起来了。为此,有些人在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中,充满着“稚气”。如果这些人是处心积虑扮出的“嫩”,而自己心中有数,这倒也问题不大。可是,临床上已发现,他们中间有一些人是真“嫩”,是患上了一种叫“彼得·潘综合征”的心理疾病,而不是有一些媒体所称赞的“青春期延长”。他们是需要做心理治疗的。

  有一位40多岁的女士喜欢背卡通双肩包,穿花短裙,走路还蹦蹦跳跳。与人交谈时像小姑娘一样撒娇,对“人事”浑然不知,“清纯”得令人费解。在办公室中还动不动就落泪,在本职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请人帮忙。还有一位30多岁的男士,婚后仍整天沉醉于电子游戏,后来又迷上了电动玩具,专门收集各种电动车。妻子买给孩子的玩具,他都爱不释手,玩个过瘾,但对抚育孩子的家务事却不愿动手,有时还要与3岁的宝宝“争宠”。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多了,在一些自称“小资”的人群中,这种“幼稚”似乎还成了时髦。“扮嫩”的成年人增多,这与社会竞争激烈和压力增大有关。成年人适当“扮嫩”,使自己心态年轻一些,倒也无妨。但其中有些人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就是“彼得·潘综合征”,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父母的纵容也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乐组成的。如一些人在成年后仍抱着长毛绒玩具睡觉,家长常常不以为然。心理卫生专家提醒父母们要关注这个问题,让孩子的心理与身体一起成长。

  “彼得·潘综合征”是需要心理治疗的。因为这种“扮嫩”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事业,如导致婚姻和家庭的破裂等。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最好办法就是迫使他们面对现实,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关心他人,承担责任。他们刚开始是痛苦的,但慢慢就会有改变。

  最近,社会学上谈论一个新概念,叫做“类人孩”,指生理上成年、思维意识仍处于孩童水平的人。此概念与“彼得·潘综合征”有相似之处。现在我们看到的“类人孩”和“彼得·潘综合征”似乎越来越多。

  聪明的父母要想办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成长“季节”和独立完整的人。在现代社会文明中,一个成人必须具有个人意志,能够自我评价,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总是“长不大”。所以,全社会应有培养每一个人独立思想和自立自强的氛围。

 

  

对于行事幼稚、拒绝长大、“想永远扮演孩子而拒绝扮演父母”的人,心理学家也将其称为“彼得·潘综合征”。彼得·潘是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的童话人物,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这类人虽已进入成年,但心理上还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点:他们爱玩、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在生活方面,较依赖他人;对于工作和家庭等成人责任,他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如频繁更换工作,迟迟不愿结婚,不愿成为父母;他们还表现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不会主动关心他人,却把他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童话中出现的彼得潘,离开了大人们居住的世界,永远像少年一样的活着。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即使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行动与个性却都还表现得像小孩子的人称为 「彼得潘症候群」患者。患了彼得潘症候群的大人,比起跟其他大人相处,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模型或娃娃,怀念小时候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即使长大 了,行为还是像小孩子一样,而这也被称为大孩子(kidult),也就是像小孩的成人。

  患者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年龄很不相称。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容易在失落中为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说:“‘彼得 ·潘综合征’患者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所以他们大都没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 用药物治愈,惟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

  父母包办一切造就“彼得.潘综合征”

  不做家务活;葱和韭菜分不清楚;一遇到问题便会手足无措……这就是现在一些成年人患上“幼稚病”的共同表现。市七医院临床精神科医生王奕权说,这部分“ 大小孩”虽已进入成年,但心理上还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点:他们爱玩、情绪化、喜欢依赖他人,往往逃避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与动手能力弱。

  心理专家分析,“彼得潘综合征”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这部分“大小孩”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上学时家长包办了学习以外的全部事情,助长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工作结婚后,这些“大小孩”因为没机会学习生活技能,心理成熟度不足,依旧沉迷于父母或伴侣的“爱护”,不能适应社会,难以承受失败。

  对孩子“差一点”未必是坏事

  “‘彼得?潘综合征’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病症一般难以用药物治愈,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心理治疗。”罗老师说,“大小孩”们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单靠说教很难彻底改变,应由心理专家和其亲人一起来对其进行长期的专业干预治疗,要迫使他们面对现实,帮助建立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以适应社会生活。

  “很多家长不明白,过分的衣食无忧,只能让孩子的心理成熟变缓,更多机会患上‘幼稚病’。”心理医生说,对孩子要“差一点”,这样才能让他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成都心理咨询中心提醒家长,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做起,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和生活能力。学校也应该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学习生活技能,培养独立处事的能力。

最新评论
如何跳出传销圈套 
就是就是 
有意思! 
我们苦啊 
娱乐应有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全站搜索 资源下载

首页链接:心理在线

四川成都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copyright):成都情感驿站健康咨询有限公司(2000-2019蜀ICP备19010735)   

联系电话:028-87745275    13308032155  13340981705   邮箱:xlzxfw@126.com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七号西月大厦10楼 

Tags成都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专家 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