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挂号
中心首页 中心介绍 新闻动态 咨询快照 心理专家 咨询指南 健康知识 咨询留言 企业EAP 教育培训
焦虑 强迫 恐怖 神经衰弱 歇斯底里 性心理 抑郁 危机干预 疑病 人格障碍
婴幼儿成长的三大关键期
成都情感驿站   2010-12-02 22:33:31 作者: 来源:网络 文字大小:[][][]

 一、别错过幼儿感知觉发展关键期 卢乐珍(南京师范大学)

1、什么是感知觉?

感觉是由感觉器官的刺激作用引起的主观经验。人们通过不同感官的视、听、嗅、尝、触摸和运动作用,对周围世界各种信息刺激作出反应和获得认识。它是对事物或现象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则是一种主动的过程,人们在知觉行为中,本着探索和学习的动机,对具体环境中分离出的各种有效的信息(包括感觉信息)不断地加以分析、提取、组合。知觉过程就是从刺激中分析出有效信息的过程。每个人的知识、兴趣、情感、经验不同,对同样的对象感知时的目的性、完整性、准确性也就不一样。

2、各种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

感知觉是心理活动中最基本的认知方式,它出现早、发展快。不少感知觉从出生就开始发展,到幼儿期已能达到相当于成人的水平,但有些复杂知觉仍有待成熟、深化与发育。著名意大利幼教专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也称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循序渐进的感觉练习就显得特别重要。

评定某个幼儿的感知能力,一般要参考两个方面:一是觉察刺激敏感度;二是区别观察对象的物质特性达到的程度。例如,新生儿已能用眼睛追随视觉刺激物,若在其头顶上方出示一个直径4英寸的红环作弧形移动,刚出生的婴儿中有26%能立即用眼光追随红环;出生12小时~48小时的婴儿中有76%能作出同样的反应。但婴儿视觉注意的时间和距离都很短暂,4个月~6个月的婴儿对感兴趣的物体也只能集中看5分钟~10分钟。1岁左右能找出距离稍远处的熟悉物体,能区别红、黄、橙等鲜亮的颜色。通过观察衣物、图书、玩具,涂画和调色游戏,4岁左右的孩子能分辨8种~20种不同的颜色。不少5岁以上的孩子能分辨同一颜色中深浅不同的细微差别,并给予正确的命名,如浅黄、土黄等。

在实际生活中,感知觉的活动从来不是单独进行的。如婴儿第一次在视觉指导下拿一样感兴趣的东西,就综合运用了多种感知觉:视觉——看着东西的形状、颜色,听觉——东西碰触声和移动的声音,触觉——皮肤感受东西的软硬粗细;运动觉——手指运动屈伸的主观体验,然后用手指抓住东西,保持注意力,最终放进嘴里用舌头品尝——味觉、温觉,如果不是食物或带苦酸辣味的,还要用手把它扔出去——再度运动觉。由此可见,最简单的感知动作都可能包含一系列的活动,它是多么复杂和微妙。所以人们认为感知是智力发展的的基础,它能形成神经脉冲的网络通路,激发整个大脑皮层的活动;从而也是认识世界的开端。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2岁~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3岁~5岁是音乐和听觉发展的关键期,4岁~5岁是记忆流畅性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数量知觉发展的关键期,6岁~7岁是运动知觉速度和灵敏度发展的关键期。但感知能力的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往往要随活动视野和经验积累的增长而增强,例如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方向知觉等,孩子当然不如成人。

3、发展幼儿感知觉的原则和方法

在家庭中发展幼儿感知能力,应遵循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适时:即感知活动内容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不宜过分提前或滞后。适度:即难度要适当,使幼儿时常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自豪感、更乐意学习。适量,即同类刺激不宜过分集中,防止单调、枯燥的重复,活动中注意动静搭配,运动觉、触摸觉与视觉、听觉的活动交叉进行,减少疲劳,提高兴趣。

在教育方法上,家长要灵活多变,尽量让孩子直接与实物接触。通过多种感觉(看、听、嗅、摆弄),多渠道地感知对象,并领悟物体的动态变化。这样不但有利于感知印象的具体、鲜活、牢固,而且能吸引幼儿自觉投入到活动中去。

(1)结合游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幼儿主动感知世界的原动力是兴趣,失去兴趣,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父母不要急于求成,不要采取单调、枯燥的训练方式,以免导致厌学情绪。孙女在2岁左右时,我就结合拿糖果、选饼干,引导她逐个辨别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东西。在2岁半时,买了一个形体盒玩具,玩“说图形,投入空缺“的游戏,然后开展比赛,谁先找到正确图形,投入盒内,谁胜。她很积极,玩得越来越快。不到3岁她已认识十多种图形。

(2)联系生活,让幼儿多听、多看、多动手。

家务劳动可以丰富幼儿许多感性经验。如择菜时,可以闻闻各种蔬菜的特殊气味,特别是洋葱、辣椒、大蒜等;可以比较黄瓜、萝卜、茄子的颜色、形状等。准备吃饭时,可以摆桌椅,数人数和筷子、碟等。有一次,4岁的孙女偶然用筷子敲击桌子,发出了“嘚嘚”声,她高兴地大喊:“我敲了一个嘚、嘚嘚、嘚嘚嘚。”我就用筷子敲瓷碟,说:“我敲了一个丁、丁丁、丁丁丁。”她愣了一下,随手拿来锅盖,用筷子敲出“当、当当、当当当”声,我又找了个搪瓷杯子,敲边鼓出了“嗒、嗒嗒、嗒嗒嗒”声。我们都大笑起来,孩子也感悟到不同物体的震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鼓励提问,协同努力去寻找答案。

三四岁的儿童特别爱提问,“脚底为什么最怕痒”、“人老了头发为什么会

变白”等等,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问题,进一步启发思考,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询问有经验的教师,做实验,或查科普图书等,帮孩子寻找答案,使求知、解疑过程成为愉快的亲子合作的活动过程。

(4)提出任务,引发思考,有针对性地发展孩子的能力。

在感知活动中,既要善于观察、比较、分析,又要会动手操作。为此,家长

应多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如装配模型或修理玩具时,家长不包办代替,而让孩子自己使用简单工具拆拆装装,看看问题何在,怎么才能把它修好;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游戏用品;春天种植花草,要求孩子长期、系统地观察、记录其成长过程,并与别的植物比较其相同或不同之处。幼儿感知事物的灵活性、准确性、全面性与他们获得知识的深度、广度密切相关,因此扩大孩子的活动领域非常有益。

每个孩子的感觉器官的发展,都要受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不同感官在发展节律和成熟快慢上又常常各不相同。因此,敏感期的年龄提示是相对的。遗传天赋、家庭、社区环境、幼儿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敏锐性,以及教育条件的优劣,都会导致发展过程的极大差异。家长不必过多地焦虑、担忧,必须对自己的孩子满怀信心,从现有条件出发,为之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机会,就必然能得到成功收益。

 

                                    二、语言发展关键期,语言训练有学问     郑荔

刚生下来只会哭闹的孩子,慢慢地会爬了,会走了,会跑会跳了,这是对父母辛苦育儿最好的回报,然而父母最感欣慰的,恐怕要数发现孩子会讲话的一刹那,孩子冲出自己封闭的、神秘的小世界,通过语言与父母、与周围世界融为一体!有人把孩子说话比喻为成长过程中“盛开的最美丽的花朵”。

要呵护好这朵“最美丽的花”,父母们应注意很多问题,其中,关注孩子语言发展关键期是非常重要的。

1、什么是语言发展关键期

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现象,在关键期内,孩子心理发展迅速,学习兴趣高,接触事物的敏感度高,并且掌握牢固。关键期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学龄前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孩子对语言十分敏感,语言技能的获得显得轻而易举,令人称奇。而一旦错过关键期,语言发展就失去了最佳时期,甚至将来都可能难以弥补,遗憾终身。

在学龄前阶段,儿童语音、语汇的发展各具有不同的关键期。

从出生到18个月,是儿童语音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短短的时期内,儿童的听力越来越灵敏,发音器官越来越成熟,能够辨认、理解、记忆、模仿周围成人的语音、语调,并获得生命中最初的词汇、奠定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

2岁是词汇获得的关键期。18个月~20个月时,儿童获得词汇速度很快,但词汇增长最令人瞩目的是2岁以后。

在这一阶级,儿童有强烈的模仿愿望和行为,词汇突然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因此被称作“语言天才期”或者“语言爆炸期”。儿童3岁时,所说的句子已经接近成人的句子长度,到4岁时,一生的语言框架就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可以分为口头语言能力和书面文字语言能力,3岁以前是口头语言敏感期,3岁以后,儿童开始对书写、阅读等感兴趣。随着儿童智力、语言等水平的发展,以及生活经验的丰富,儿童的“娃娃腔”明显减少,开始有意识地模仿带有一定难度的成人化的语言,讲话带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我一个人吃饭太寂寞了”、“我真烦恼呀”、“妈妈,你炒菜一点创意也没有”,类似的语言,在三四岁孩子身上经常会听到,而他们倾听谈话和阅读图书,也比前一阶段更加驾轻就熟。

2、有效利用语言发展关键期

关键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时间”,有人说,抓住关键期,就像农民要抓住农时播种一样。父母认识到孩子语言发展的“高潮”时刻,便能在孩子“快马奔跑”时,再加上助力的“神鞭”。

(一)、在关键期到来之前作好准备。

孩子学习语言的规律是先吸收后表达,在“语言爆发期”之前,孩子“吸收”了多少,“吸收”的质量如何,直接决定孩子在“爆发期”的表达水平。正如孩子会跑之前,给孩子铺好跑的道路。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会说单个词的时候,要开始有意识地提供多个字的词汇,在孩子尚未能够说完整句子时,先要让孩子倾听、理解、记住各种句子。这一做法也符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提供的材料要略高过孩子现有水平,使孩子能够“跳一跳,够得着”。

(二)、给予孩子适宜的语言刺激

孩子的语言宝库,需要源源不断注入新的资源,父母应提供大量的语言信息,要注意语言信息符合孩子各个阶段不同的要求。如在孩子18个月前的听音、发音阶段,提供正确的语音;在孩子2岁以后大量获得词汇阶段,引导孩子阅读图书,图书是孩子语言的重要源泉,蕴涵大量优美、规范的词汇,其他如儿童电视节目、动画片,都是学习词汇的重要途径。此外,还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使孩子获得生动、具体的词汇。

(三)给孩子创造使用、强化语言的机会。

父母要注意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并能够强化巩固所学习的新词汇,而且在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只有亲子关系合谐,孩子才能够更富有学习语言的动力与激情。父母还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更多的与小伙伴、父母的朋友、亲属等交往的机会,孩子能够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各具特色的语言。此外,当孩子学习社会称谓词汇时,如果现周围成人接触密切,称谓词汇与诸多具体的、熟悉的面孔联系在一起,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够掌握。

有关研究表明,孩子三四岁后,语言发展受同伴的影响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孩子从同伴那儿获得语言表达的模式,获得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词汇,同伴交往能够有效促进语言发展。

对于各个年龄段孩子出现的语言问题,如口吃、发音不清等,父母也必须尽量抓住语言发展关键期进行矫治,不要错失良机。

3、正确对待语言发展关键期

有些父母在重视关键期的同时,太将之“神圣化”了,不免有些不恰当的举措。

首先是做法过头。语言发展关键期内,孩子的语言学习显得轻松、快捷,但这绝不意味着灌输得越多越好,或者说是无限量地给孩子施加压力。有些家长认为反正孩子接受能力强,就同时给孩子灌输几门外语,这样很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例:

爸爸对孩子讲英语,妈妈对孩子讲日语,爷爷对孩子讲汉语,奶奶则与孩子讲方言,可谓“四管齐下”;结果孩子把英语、日语、汉语和方言混在一起,讲出来的话谁也听不清,受到斥责和嘲笑后,索性从此不再开口讲话。

其次,要认识到孩子的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并非“齐唰唰”都在2岁时一下子“出口成章”,就像动作、认知、身高体重存在差别一样,语言发展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轨道。许多完全正常的孩子可能到3岁才开口说话。开口晚的孩子,尽管没有讲话,但是他们一直在倾听、观察、理解语言,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些孩子一直在“打腹稿”,其他孩子从单字开始说,循序渐进学习说话,而这些孩子一旦开口,语言发展速度会比其他孩子快。如有个孩子3岁半还未开口,但一次春游回来说第一句话后,语言就如洪水暴发一样不可收拾,成了家人招架不住的“小啰唆”。但如果孩子到了四五岁还不会说话,父母就不能掉以轻心,要带孩子进行必要的检查。

最后,要说明的是,关键期内儿童更容易学习一定的技能,但错过这个时期,并非完全不能再进行相关的学习,只是需要加倍地努力。当孩子的语言在“关键期”发展不良时,父母决不应该轻易给孩子的语言发展“判死刑”,而应当尽快采取措施补救。

 

                                     三、运动发展关键期,让孩子动起来     王 瑶

一、婴幼儿动作发展的意义和规律

动作发展和运动能斩的提高,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动作技

能的学习和随意运动的发生,使幼儿开始摆脱对成人的过多依赖,学习用自己的感官探索世界,最终在行为和个性发展上走向独立;另一方面也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动作技能较强、善于运动的孩子总能赢得同伴的喜欢和羡慕。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还对幼儿思维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故培养婴幼儿的动作技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序性。它遵循着以下规律:其一是从上到下,即儿童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头部的动作,其次是躯干的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民间所谓“三翻、六坐、八会爬”,就是对儿童动作发展顺序的描述;其二是由近及远,即儿童的动作发展是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开始的,躯干的活动发展得较早,远离躯干的肢端动作发展较晚;其三是由粗到细,即儿童先发展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再逐渐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孩子先学会站、走、跑、跳等大动作,然后才学会写字、使用剪刀等小肌肉的动作。

幼儿动作发展沿着这样的方向、顺序连续不断地发展,虽然个体之间在发

展速度上会有差异,但发展的顺序性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跳跃或颠倒。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某一段时间学习某种动作特别快,效率特别高。比如妈妈在贝贝会走路后就教他双脚跳,可他总是单脚先落地,两岁半后的某一天,妈妈惊喜地发现贝贝突然会双脚跳了。心理学上把儿童学习某种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段叫做幼儿运动发展发关键期。这时幼儿已经具备了学习某种运动技能的良好的生理成熟状态,适当地加以训练,就能很快掌握动作的要领,而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期,某种动作技能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一、把握运动发展的关键期,进行科学的训练

家长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遵循动作发展的规律,在不同时期对孩子做一些相应的训练。

新生儿时期  父母可轻抚孩子的皮肤,拉拉孩子的四肢,刺激一下他的运动器官。近年不定期妇产科医院兴起的新生儿的抚触护理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将近满月时就要经常将孩子竖起来抱,使他学会直起头来。

一个月~三个月  取消传统的“蜡烛包”对孩子手脚的束缚,逗引孩子经常做出四肢乱动的自然反应,帮助孩子活动各运动器官和关节,学习从上身侧卧到翻身俯卧。

三个月~五六个月   练习翻身,使孩子从仰卧到俯卧、从俯卧到仰卧,运动自如。经常竖起来抱孩子,增强他脊柱的支撑力量,促进脊椎自然弯曲的形成。练习倚着被子坐在床上,直到能独立坐着(注意坐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疲劳或影响脊柱发育)。经常用玩具触碰孩子的手,使他学习自然的抓握动作。

五六个朋~七八个月   学习独立坐在床上或小车上把玩小玩具,能从身体裁附近捡起玩具,学会从单手把玩到双手摆弄。让孩子俯卧在较平、较硬的床上,家长依次推动他的左右肢,模拟爬行动作,直到学会爬行。

七八个月~1岁   成人将胳膊放在孩子腋窝下面,让孩子学站并做弹跳动作,学习由坐到翻身跪起,到能扶物站立,从双手扶物站立到单手扶物站立,到能独立站立片刻。十个月后可以练习迈步走动,学习行走对孩子来说是划时代的进步,是一个漫长的、渐渐的过程,在练习中注意不要让孩子一次站或走的时间太长,以免使孩子的小腿弯曲变形。

一岁~三岁   儿童开始自由行走,开始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世界,行走的练习多起来。父母可以在孩子能够走稳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习跑动,练习踢皮球,双手抛球、捡球,做上下楼梯的练习,做简单的攀援动作。训练孩子用手摆弄较小物体,如玩积木、积塑等小玩具。

二岁~三岁   儿童已能走跑自如,运动能力增强,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技能训练,如双腿蹲走,四肢向前、向后爬行,摆臂走圆,绕障碍或跨障碍走、跑,双脚跳起摸物,双手抛接物,攀登等练习。同时练习握笔画画、拿剪刀、用筷子吃饭等,锻炼小肌肉的灵活性。

三岁~四岁   进入幼儿园以后,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儿童的发展特点,让孩子学习一些运动技能。有些运动性游戏可以迁移到家庭中来,如抱物单腿站立、侧爬、双腿跳台阶、单手推球、跳跃障碍物、单侧平衡、单腿轮换原地跳、单臂吊挂、立定跳远、踢球、抱物单腿跳等,还可以做撕纸、折纸、捏橡皮泥、拼插玩具等练习。

四岁~五岁   练习做引体向上,双腿跳上台阶,单、双腿向后跳,多变向跑,拍手走,双手高举投掷,单脚跳,立定跳远,立定摆臂跳远,双手拍球、跳障碍物,原地跳起,跳绳,举重物,玩拼图玩具,学剪纸、折纸等。

五岁~六岁   运动技能的学习可以相对复杂一些,在身体机能上要做好上学的准备。如练习变速变向跑,仰卧起坐、单腿下跳、马步托物坚持,俯卧撑,单腿向上跳,前滚翻,跨障碍跳,跑跳结合训练等。教孩子将剪纸、折纸和绘画结合起来,学做粘贴画,玩弹玻璃球,用筷子夹小豆,练习手的动作协调性。

  

小知识链接:

 

秩序敏感期:

在2岁~4岁时出现。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曾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

 

细节敏感期:

在1.5岁~4岁时出现。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如带孩子去公园玩,孩子可能对周围的鲜花、绿树视而不见,却偏偏看到了地上跑来跑去的蚂蚁。

当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大人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父母培养孩子细心的好习惯的时期。

书写和阅读敏感期:

书写敏感期出现在3.5岁~4.5岁时期,阅读敏感期出现在4.5岁~5.5岁时期。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发展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动作敏感期内,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以多选择有趣的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阅读的好习惯。

最新评论
如何跳出传销圈套 
就是就是 
有意思! 
我们苦啊 
娱乐应有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全站搜索 资源下载

首页链接:心理在线

四川成都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copyright):成都情感驿站健康咨询有限公司(2000-2019蜀ICP备19010735)   

联系电话:028-87745275    13308032155  13340981705   邮箱:xlzxfw@126.com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七号西月大厦10楼 

Tags成都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专家 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