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恋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性吸引或性冲动,人的性取向除了这种,还有另外两种性取向是同性恋和异性恋。因为同性恋通常被作为社会坏名声的标志,所以双性恋也被用作没用公开宣称自己是同性恋的人的委婉叫法。在同性恋和异性恋中都可能出现双性恋,可以说它是独特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结合。也有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都是单一的性取向,而双性恋则是包含了这两种取向的一种性取向。研究特别是在阿尔弗烈德·查尔斯·金西的男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1948年)和女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1953年)中,一项试验要求受访者从一个由绝对同性恋到绝对异性恋连续变化的性取向谱中对自己进行评估,然后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金西认为大部分人群显示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性恋者。很多人都会被双性所吸引,虽然通常他们只偏向于某一种性别。金赛以及他的同事据此认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绝对的同性恋或异性恋。 相反的,只有更少的人是“完全”的双性恋。双性恋的人对男人感兴趣。对女性也感兴趣。这种冲兴趣有可能既是情感的,又是性要求的。先来看几个例子。在一份关于性的调查报告中,一个女人回答了她的双性恋倾向。“我和一个女人发生性行为大约有两年了,那种经历真是一种奇妙无比的经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谁与我这么亲密,有谁这么爱我。我过去曾经想我永远更喜欢与女人发生性关系,不过现在我发现我也喜欢和我所爱的男人发生性关系。如果那种关系在两种性关系都真的很好,我只和一个男人发生性行为,但如果机遇自行出现,我会再次和女人发生性关系的。”一位自称男性异性恋者觉得对自己担心,因为他在与妻子性交的时候,会经常产生是在与同性的同事或朋友发生性行为的性幻想,而他自我感觉对妻子以及他的同事皆有良好的感情。 不因性别决定性欲望 当代性学家布兰查德主张用性状态取代性取向。他认为,人类个体的性状态大体可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异装癖和无性人(即感受不到异性或同性吸引,不参与任何性活动的人)。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性学家金赛拒绝把人两极化,并质疑“同VS异”二元对立的单一性向模式,指出人类的性取向并非割裂分离的非此即彼,而是一个多元混杂,含糊难分的连续体;不同性取向并非彼此排斥的对立,而是程度级别不同的等级度数。金赛研究发现绝对的同性爱者只占(50年代美国)人口4%,绝对异性爱者占50%,其余人口占46%。这显然是极具震撼性的发现。所以金赛研究的出现,显然给了道德家一记耳光。金赛拒绝回答“同性爱成因”等假设问题,严斥什么“破碎家庭”、“童年创伤”等主观臆测。他说:“就算消灭所有同性爱者,他/她在下一代中仍然会出现。因为自人类历史开始,同性爱就是人类基本潜能的一部分。”
双性恋者既不反感异性,也能接受同性,可以同时较稳定地与同性和异性保持性关系,并获得性满足。他们在性取向上没有性别意识,而只有快感需求,他们不是因性别来决定性欲望或性行为。双性恋者通常与配偶关系良好,性生活较和谐,他们既珍惜自己的婚姻生活,又不能割舍与同性性伴的交往。双性恋者在与同性和异性发生性关系时,都能得到满意的快感。有人甚至认为他们比单性恋能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般妻子比较能够容忍丈夫有男朋友,不能容忍他有女朋友,所以如果丈夫和男朋友交往往往不会干涉。对于男双性恋者来说,一旦被发现,就看妻子的容忍度了。丈夫往往不愿意离婚,毕竟家庭还是生活的根基。如果妻子能够相信他改变自己的誓言,他可以暂时和性伴侣分手,以维持婚姻,但是风雨过后有机会还是会寻找的。 双性恋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双性恋(bisexual)是一种双重性取向,即是同性恋也是异性恋。在他们的精神深处有一种双重恋性思想。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倾向”,其定义是:“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因此,同性恋指的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 在Benkert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在某些情况下,男人会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受到监禁,如一百年前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西方人关于同性性行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耶鲁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Boswell发现,同性恋者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许多层次的社会中是杰出的,有影响的和受到尊重的,并在那个时代的文化遗产中留下永恒的印记,无论是宗教方面还是在世俗社会。”
大约从十二世纪后半叶开始,比较恶毒的敌意出现在通俗文学中,并最终传播到神学和法律文献中。”。十三和十四世纪是一个对任何异端都不宽容的时代,包括十字军东征讨伐非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排斥,和对被怀疑为危险分子的人们日益严重的肆意镇压。Boswell注意到,这种不宽容的表现影响了随后数个世纪的欧洲社会。福柯在他的性史中追溯了,伴随着工业革命中日益增强的世俗社会的政府和医学专业的权威,对同性恋的谴责从宗教转移到世俗社会和医学专业。
在十九世纪末期,在欧洲和美国,作为这种历史势力会聚的结果,同性性倾向被认为是一种医学上的诊断单位,同时也被当做是罪恶的和违法的行为。然而,在二十世纪初期,那些在性爱和感情上对其同性产生吸引的男人和女人们在城市地区组成益友网络和聚会地点。在如纽约这样的城市,这些聚会地点在那些本世纪二十年代性解放的一代人中是广为知晓的和经常光顾的。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社会压制下,随着法律的颁布和警察的镇压,这个时期社会对同性吸引的接受宣告结束。经济压迫迫使许多男人失去工作,从而复苏了对异性恋阳刚之气的强调,这可能是再次出现对同性恋不宽容的一个原因。
20世纪二十年代,在德国,一个同性爱运动产生了,并有一个图书馆和中心在柏林建立。1939年,纳粹摧毁了这个中心,焚烧了那个图书馆。随后不久,这个政府颁布法律禁止同性性行为,数以千计的同性恋者被监禁并死在集中营中。佛洛伊德这个时期逃离德国,在伦敦避难。在二十年代,他曾在一份请愿书上签名,支持同性爱运动,并在一封著名的信中写道,虽然同性恋对社会没有什么好处,但是这也不是什么精神病意义上的病理现象。 双性恋倾向的人大概有这样几种: 尚未确定自己性倾向的青年,同时尝试两种经历。与某一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但心里想的是另一性别的人。 以强烈的感情关系为中介,具有同时喜爱两性的积极倾向。出于个人成长经历及教育的原因,忽视性别因素的重要性。通过比较与选择,理智地决定双性恋是最能满足自己感情与性方面的要求的性取向。无法决定自己的性取向,总是在两性之间摇摆不定。
暂时隔离或长途旅行而缺乏异性的同性环境,会使得异性恋倾向的人在短时限内产生同性恋行为以释放性的压抑。譬如军队、监狱、集中营、远洋船队里。一般而言,当离开这些环境后,这种同性恋倾向即宣告结束。因此,这种同性恋也可称之为境遇性同性恋者,因为一定的环境因素所致的“假性”同性恋者,称之为双性恋倾向更为合适。 双性恋的形成与青少年时期的情感经历有关。人们一般把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这段时期称为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少男少女都有一种回避并排斥与异性深入交往的心理,同性间易形成“同性伙伴集团”。倘若涉及到性行为,就会结成同性恋关系。据有关调查,10%的少男与5%的少女在此阶段有过同性性行为。进入青春期,人就有了性欲和性满足的要求。 因未达到婚配年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个是手淫或遗精(男性),一是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再一个就是同性性行为。比较而言,同性性行为最安全(不易觉察,常被忽视)、最经济(无须付费,容易满足)、最方便(彼此接触机会多,相互了解)。若停滞在对同性伴侣的依恋心理上,迷恋曾经有过的性快感,就会变成同性恋或双性恋。但绝大多数人会走出这一阶段,终止同龄人间的性游戏,出现性取向转移。有一部分境遇性同性恋行为通常是在环境因素下被迫做出的选择,因此又被称为“假性同性恋”。
所谓境遇是指 缺乏与异性交往、单一同性高度集中的场合,如监狱、军队、矿区、施工队、寄宿学校、远洋轮船以及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偏僻乡村等,此时的同性恋活动主要是因异性恋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出现的补偿或替代。一旦有了正常生活环境,往往会改弦更张,但是也会保留或多或少的双性恋倾向。 尊重个人的性选择 同性恋不代表道德有问题,就像有的人用左手吃饭写字一样,就像你喜欢这个人而不喜欢那个人一样,只是一种个人喜好或者习惯。关锦鹏导演,胡军和刘烨主演的《蓝宇》和李安导演的《断背山》,都是描写男人之间的同性恋,《断背山》得了奥斯卡奖,《蓝宇》得了金马奖中的5项大奖。通过影片,可以看到同性恋者的感情也是很真挚很深沉的,可以是生死之交,和异性恋没有区别。为什么得奖,就是因为它敢面对非议揭示真理,拆除人们对同性恋误会的樊篱,让人们看到同性恋不是人们过去认为的:品质不好,有毛病,传染艾滋病的罪魁祸首,应该迫害、鄙视和排斥……让人们把有这种性取向的人当成是正常的,是他自己的私事,尊重他的性选择和给他选择爱人的自由。 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多数会被迫与异性结婚,但这种状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有所改变。如1988年12月,丹麦国会通过“同性恋婚姻法”,使丹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世界上第一个在宪法中明确禁止歧视同性恋者的国家南非,于2000年11月立法授予同性伴侣拥有与异性婚姻一样的遗产继承权利。美国国家法律不承认同性婚姻,但是,有一些州和一些大城市立法承认同性婚姻。
多元化的社会能够宽容不同性状态的存在,而这种尊重人权的做法,必然也会给双性恋者更多生活方式的选择,避免他们人生的尴尬和对无辜者的牵连。 中国男同性恋(含男双性恋)人口总计约1800万,其中生活在城市和农村进入城市的15-60岁的男同性恋者大约800万。女同性恋者人口约900万。同性恋者人口总数大约2500~3000万。据民政部门解释,按照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婚姻法规定,禁止同性之间结婚。为顺应传统婚姻文化,中国男同性恋者中约70%~80%已婚或将结婚。张北川教授的调查发现,平均约30岁的男同/双性恋者,约1/3已婚;未婚者中约60%的人确定将要结婚和有可能结婚;约50%的男同/双性恋者与女性性交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