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的心理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通过对谢某进行咨询交流与访谈进行评估诊断,然后提出解决谢某恐怖症心理咨询方案,最终达到帮助谢某克服恐怖心理,实现正常的人际交往。
主要方法:精神分析、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系统脱敏、情绪想象、肌肉放松、自我监控与强化练习等。
一、来访者自述:18岁,女,大一学生,在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经常感到莫名其妙的害怕,尤其担心独处,哪怕白天独自待在宿舍里。经常感到脑子一片空白,而同时又害怕自己产生某种不可思议的想法,比如从窗户跳出去等。于是每当自己一人时,就会大声唱歌或看电视,甚至不走动,总之想尽一切方法赶走害怕,也抑制自己产生可怕的想法。而且晚上,更害怕一人,有时虽想晚一点休息,多看一会儿书,但只要室友一休息,自己就害怕,书也看不进去了,马上钻进被窝,还不停发抖。害怕照镜子,每次看到镜子里自己的面容就会想: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是这样等等,越想越怕,后来干脆不到万不得已不照镜子。还害怕洗澡,因为会觉得无法控制自己,怕自己不穿衣服就从浴室里冲出来,所以每次拖到无法忍受了才去洗澡,并且要同伴一起去,甚至有人守在门口才放心。还有上课也害怕,怕自己听着听着就站起来冲出教室去,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害怕这个,虽然自己从未作出这样的事,但仍然很担心。在公共场所容易脸红,因此也害怕到社交场所。
此外,常常被一些奇怪的想法所困扰。比如:会觉得这个世界好不真实,好象一个大舞台,而每个人都像在演戏,有时自己想着想着好象到了梦境一般,而且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现在的母亲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她把我生母杀了再扮成是我的母亲。再有,我常觉得世界末日要来了。也许这种想法是受了我外公所说的“1998年地球会爆炸”的影响,虽然地球并没有真正毁灭,但我认为离末日已经不远了。第三种想法是我有时奇怪地觉得美国并不存在,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二、病情分析过程:
听过她的描述,我首先怀疑这是一种恐怖症。因为她的害怕是针对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也即指向的对象不明确,也不是常理中我们害怕的事物,如:蛇、老鼠、蜘蛛等。尤其是她害怕“一个人独处”,害怕空荡荡的感觉,害怕“眼中没有人影”,这些现象与“空旷恐怖症”症状极为吻合。为了进一步确认,我让她设想自己在开阔的一块平地上,四周没有任何人,而这块平地是以前自己很熟悉的,甚至在自己的家门前,这时自己会有什么感受。她马上脱口而出“怕”。所以我初步肯定这是一种“空旷恐怖症”。
后来她又提到了自己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怪想法怪念头在头脑中挥之不去,我想到了强迫症的一种——“强迫性思维”或者说“强迫性穷思竭虑”。她自己明知是不必要的也毫无意义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去想,而比如大声唱歌、看电视只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掩饰,或者说一种主动的思维转移。
虽然在经过分析后,我对其病情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自己的看法,但为了全面地了解她,我又询问了她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其中有一些有用的信息。
三、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
患者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是商人,经常早出晚归,因此与她的沟通很少。对于儿童时期的回忆,患者说总是等待又等待,等父母回家,等他们抱一抱自己,与自己相处一段时间。由于父母经常不在家,主要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是一个传统的人,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听患者说她们相处并不太愉快,但由于奶奶是常在自己身边的唯一亲人,所以也比较亲近。她一直很懂事,在学习、生活上并不会令父母太操心。当我问及她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很害怕时,她向我讲了这样的经历:她晚上一直与奶奶一起睡,7岁时,有一天早上醒来,她叫奶奶起床,但奶奶没有反应,她又用手推了推奶奶,还是没有动静,年幼的她开始害怕起来,于是叫来邻居。邻居才发现她奶奶已经死了。而此前,她的奶奶一直很健康。后来,她想到自己前一天才与奶奶吵过嘴,于是心里有些内疚,但不久也就渐渐淡忘了这些。几年过去了,似乎她已淡忘了奶奶的突然离去,但却感到莫名的害怕与恐惧。
再次深入分析原因:
有了这些背景资料,我对患者的病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更肯定了这是“恐怖症”。发病的根源就在于童年时奶奶的突然死亡,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早期的经历对于个体后来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奶奶,作为患者幼年时期的主要依恋对象,本身让她产生了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而奶奶的突然逝世对于患者来讲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她长久以来形成的孤单让她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因而此后的奇怪的想法也多与人生、死亡有关。这些都可看成是恐怖症的附属物,所以我基本排除了“强迫症”的怀疑。
恐怖症通常急性起病,以面对某一物体或处境爆发一次焦虑发作为先驱,患者虽知这种恐怖是过份和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不接触或脱离所恐怖对象时,则表现正常,因此,常伴有回避行为。恐怖对象可归纳为三类:
1、处境恐怖:对街道、广场、公共场所、高处或密室等处境恐惧,因此不敢出门,而回避这些场所。
2、社交恐怖:对需要与人交往的处境感到恐怖而力求避免,如与人交谈等。
3、单纯恐怖:如对针、剪、刀、笔尖等物体发生恐怖时称锐器恐怖;对猫、狗、鼠、蛇等动物发生恐怖称动物恐怖。
恐怖症通常由以下原因所致:
1 )遗传因素:在恐怖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中, 20% 的人其父母患有神经症, 10% 的兄弟姊妹患有神经症,专家们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
2 )性格特征:多数患者的性格偏向幼稚、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和内向的女性发生恐怖症的概率确实要大于其他人。
3 )精神因素:在发病中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对特殊物体的恐怖可能与父母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亲身经历有关。
据专家介绍,使用行为疗法治疗各种恐怖症的治愈率在 90 %以上。但是弄清患者产生恐怖的病因,尤其是发病时的情景,并详细了解其个性特点、精神刺激因素是首要的。
四、主要心理治疗技术
1、精神分析技术的几个要点:
(1)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手段。治疗者可以鼓励在轻松自由状态下的求助者毫无保留地诉说他要说的一切想法。通过自由联想,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可以逐渐被带入到意识领域,使求助者对此有所领悟,从而重新建立现实健康的心理。
(2)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的内容与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内容存在某种联系,求助者有关梦的报告可以作为自由联想的补充和扩展,关于梦境的分析结果更接近于患者的真正动机和欲求,从而了解求助者问题的根本所在。
(3) 指点解释: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治疗者根据每次谈话内容,用求助者所说的话做为依据用求助者能够理解的评议告诉他心理症结的所在。通过指点,解释帮助求助者逐步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指导求助者用成熟的方式适应现实生活。
(4) 心情矫正:求助者过去所遭受的心理创伤,特别是童年时的心理挫折,会产生极其痛苦的经验与病态的情绪。治疗者可以帮助求助者进行心情矫正。让求助者在治疗者提供的心理支持下重温遭受过的创作事件,练习试图以目前成人条件及应付能力,重新面对与适应环境。
另外,精神分析治疗的重心不仅仅只是减除精神症状,还在于促进求助者人格的成熟。这才是心理治疗的根本所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人格,才能使求助者正确处理内心冲突,解决本我与超我的矛盾,更好志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2、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辨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3、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集体心理治疗中的一种形式,近年来愈来愈被人们所关注。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各成员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所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安宁。
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出了问题,发生心理障碍,往往需要从整个家庭的角度来了解问题的根源和性质,才能做出有效的处理和治疗。在中国,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具有什么个性特征和人际行为更是深刻地打上了家庭的烙印。孩子如有心理行为上的障碍往往需要得到家庭父母和其他成员的配合才能妥善地解决。
所以家庭疗法一般是治疗者与当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治疗不一定仅局限在医院门诊心理治疗室,治疗者到当事人家中。与其家人来往,成为他们家庭中的一位朋友,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第一阶段治疗者与当事人(儿子交谈,其他家庭成员(如父母)在旁边静听,不插嘴。这样的谈话能使家人感到震动,为什么当事人能与第三者进行正常的交谈,反思自己在家庭谈话中的态度和方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第二阶段治疗者与其他家庭人员交谈,使当事人了解到其家人的作法也不是按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没有道理,反思自己所采取的对策也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阶段在治疗者的主持下开始家人间彼此对话,不追究过去责任或弄清谁是谁非,而是向前看,用一个新的话题、谈论如何在家中建立正常的对话气氛、父母、子女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能使自己家庭变成一个可爱的、亲切的、充满欢乐的家。这一家庭疗法视问题的严重程度,一般举行1~5次的讨论会就收到满意的效果。
五、心理辅导过程:
1、 心理辅导的第一阶段是进行放松训练,降低一般恐惧的程度,由此希望能减少冲动性与其它明显与恐惧有关的行为。我采用催眠法,进行放松治疗。
2、 认知疗法:因为患者的领悟力与自知力良好,同时她的恐怖症中夹杂了强迫症思维,所以我首先对她进行了认知疗法。让她认识到自己的发病原自于童年时的那段经历,而所谓的莫名其妙的想法并不可怕,是可以由我们的意识所控制的。生老病死是一个人生命历程的必然,没有什么神秘性与不真实性,所以不应该让童年对于奶奶突然离开的恐怖影响到已经长大了的自己。用积极心理治疗概念加以描述:以较强患者同害怕对象的联系;加强患者对自我、你、我们与原始我们的关系;加强患者的交往能力以及他对一定相关现实能力的信任等。
3、 行为疗法:
在这些恐怖和想法出现时,应该顺其自然,因为你若越是告诉自己不要想就会去想,可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当自觉无法控制时就猛弹橡皮筋,用疼痛来转移注意。
4、 系统脱敏法:
对于治疗恐怖症,系统脱敏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所谓系统脱敏,即将主体暴露于不同等级的害怕环境中,从最不害怕的刺激开始暴露。通过想象放松等循序渐进的适应恐怖情境,我们的具体操作如下:
我和患者一同讨论了令她害怕的系列场景,并将其以程度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起来,比如“白天,母亲在客厅看电视,而我一个人在书房看书”;“白天,父母都不在家,而我一个人在家看电视”;“白天,我一个人到空旷的野外散步”;“晚上,我一个人在家”等,我让她先尽可能逼真的想象第一个场景,她有点害怕,于是我教她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放松方法,直到她可以控制自己此情景中的恐惧感,然后我们再想象程度更深的下一个场景,整个过程中,只要她觉得害怕,我就让她停止想象,努力放松自己,直到她可以控制自己。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合作与肌肉运动能力均较强,极容易放松自己的肌肉,也可以通过放松获得生动的图象来达到去条件化。(系统脱敏法的成功取决于治疗者是否能成功地将恐怖反应与不同于焦虑的反应联系起来,只有联系起来,才能调整患者的恐怖反应)。
5、 自我监控与自我控制的方法:
引导患者监控并记录其害怕反应,同时以愉快的画面来抑制自己的害怕。由于患者有主观愿望改变自己,所以能较好配合治疗,效果明显。
6、除此之外,父母咨询与宿舍行为方案也同时进行。要求父母多主动关心患者的学习、生活状况,并鼓励患者积极生活;要求宿舍同学多关心患者,尤其主动与患者沟通,使之真正融入到群体中去。
经过以上的反复训练,与治疗之初相比,患者的恐怖感有了明显减轻,再加上药物的作用,三月后,她的恐怖症状基本消失,学习生活也恢复了正常,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恐怖行为,但都降到更容易管理和更可容忍的水平;从情感上看,患者对自己现在的状况也很满意、很高兴。
六、咨询心得
1、首先认识及消除阻碍恐怖症心理疏导治疗的三个要素:个性缺陷、逃避现实、言行不一。
(1)恐怖症的症状是由个性缺陷衍生而来的,大多数发病在青少年时期,早年的个性偏移往往不能引起家长及本人的重视,作为一种怪癖、坏习惯,病程迁延数年至数十年方来求治。这是治疗难、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2)个性是自幼年开始养成的,家庭教养、社会影响、自我教育等潜移默化地对个性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个性缺陷已成为自身精神面貌以及心理活动的一部分特征,改变个性缺陷是心理疏导治疗的根本任务。
(3)病理心理形成定势后,由于自己习惯于它,要消除这种顽固的病理心理定势本身就很困难,而多数患者表现言行不一,逃避现实的自我意识是干扰治疗的最大阻力。
2、恐怖症的心理疏导治疗应该是一个长期目标,因为性格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据我们研究中心数千例的疏导治疗实践证明,凡取得“最优化”的案例都是在症状减轻及消失后,不断地根据医生引导,继续付诸改造个性而取得的。病情反复、半途而废的患者百分之百是因为在症状消失后放弃了长期的、艰苦的个性改造。坚持不懈地改造个性是强迫症、恐怖症取得“最优化”的重要环节及要素。
3、引导患者做到认识与实践同步。要认识一点做一点,避免“什么都懂,什么也不去做;什么都知道什么也做不到。”实际上是抱着“惰性兴奋灶”死不肯放,终日陷在“痛苦”的泥潭中,怨天尤人,强调种种理由及变相地为“病”辩解,逃避现实。习惯于“丢了一万之实,只图万一之虚,避一时之苦,造成终身毁灭”而无怨的观念,是强迫症、恐怖症的致命杀手。
认识与实践同步的目标是在提高心理素质、改造个性中,点点滴滴地将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实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实则殆”,达到“反省内求”的心理境界,即实践的具体应用。“知行统一”、“知行合一”、“慎言力行”就是少说、少做虚、假、空的胡思乱想,而想到、说到、做到。禁忌“言不顾行、行不顾言”的言行分离做法。
4、克服“病态心理”,一切要从自己的客观实际出发,辨别是非真假,凡是真的、是的坚决去做,假的、非的果断地丢。从认识中找出固有的,而非虚假的、非臆造的规律性,即自己个性形成及社会环境影响的内在联系,作为行动(实践)的指导,以实践为检验病理思维的标准。自己的思维及行为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达到“适应社会”的标准?归根到底,要看大多数人的思维及行为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以此为自己认识与实践的标准去判定自己。不唯书,不唯上,随大流,以实践来判断思维及行为的是非对错,减少或消除克服病态心理过程中的阻力。这是对强迫症、恐怖症改造个性、具体务实的概括要求。那么具体改造目标是什么?应建立的又是什么?
5、疏导过程中,要克服病理思维,要在认识深化、疏通引导中通过理解、联系、转化、反思等信息加工过程,实现病理思维的转化,使自我认识不断提高,冲破顽固、陈旧、僵化的病理观念(惰性兴奋灶)的束缚和禁锢,从认识个性中过头的偏向入手,从逐步适应现实社会环境出发,以长远利益为目标,社会实践活动为标准,客观地分析病理思维的原因,揭示病理思维形成的实质及个性根源、病史发展和自我认识,克服观念上及行为上与现实的矛盾,去鉴别是非真伪,做到“自我解放”,即从病理思维到正常思维,从陈旧观念到现实观念。首先实现思维变革,使正常思维奋起,并代之以适应现实要求的新的思维观念。综合个性改造,以顽强的精神付诸于实践,不怕反复、不怕逆境,不逃避现实,最终才能达到应有的自我认识的深刻与彻底,达到“最优化”的目标。
6、在疏导中能抓住自身和外部的有利时机,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及时解决克服病态心理过程中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避免干扰治疗进程,强化心理转换过程。
7、对恐怖症的治疗,无论病情轻重,症状多少,都不能脱离正常的社会活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正常生活)。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离,对治疗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