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叛逆期vs更年期,90后vs50、60后,家长与孩子成为思想矛盾的对立面时,豆瓣网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就这样应运而生。前段时间,各大媒体对“祸害”小组相继进行报道,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12月1--2日,由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广东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学生报社共同举办“广东省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暨‘红姐姐信箱’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在清远举行,论坛邀请了学生、老师、教育厅主任和律师等代表对“父母皆祸害”主题进行讨论。
失败的家庭教育是“祸害”的温床
“家庭教育的成功是否,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广东省教育厅关工委常委副主任陈业彬说。在失败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容易发出抗争和控诉,做出与家长期望背道而驰的行为。而“祸害”是一群80、9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的词语,他们大多正是被家长忽视或伤害的“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的年轻人。”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如果孩子做出反抗叛逆行为,那这个家庭的教育肯定有问题。”教师代表说,她自己身为一名孩子的母亲,深刻感受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与父母关系的亲密度如何,双方能否平等沟通,家长是否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这些方面做不到位,都可能成为孩子与父母的冲突的源头。
另一方面,学生也有自己的不满。初三学生代表说,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对父母的很多做法都不理解。“作为一名90后,我与父母有很多相反的观点,有时候会故意与父母怄气吵架。”
既是宣泄的平台,也是警钟
“祸害”小组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毁灭。现场专家和老师一致认为,豆瓣小组的出现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件,它给家庭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一面警钟。
广东正在联合律师事务所沈涛说,由于孩子不敢家长面前出言不敬,只能借助网络平台的“匿名性”,把自己对父母的抱怨和不满一倾为快。如若不是小组所引起的轰动,家长就不能借着这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思考在哪个方面做错了。
活动中一名心理老师发言引起现场观众的注意。她说自己有三重身份:在家里,她是孩子的母亲,在学校又是关心同学心理健康的老师,同时,她还是豆瓣“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成员。她解释道,“祸害”只是作为一个噱头,它并没有外人想象中那么不忿和极端。小组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借助这个宣泄的平台,并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通过相互之间沟通和理解,得到心理的安慰。她还说,这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有些成员在抱怨中寻找到家庭教育创新的方法,思考如果自己是父母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解决在于平等地沟通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研究室主任李之宁提出,要解决目前家长面对的问题,必须用平等的方式对待子女。90后是一群出生在新时代的孩子,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要求,对平等的呼声更大,更凶猛。 “爱是平等的,家长不能要求孩子无条件爱自己的同时,要强迫孩子做他不乐意的事情。”一名教师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话题的讨论。她说,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不要选择去责骂他,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甚至引起反抗行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结果,而是要在双方平等的语境下,辅导孩子之中享受成功的过程,关注他们心理健康的成长。 |